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2016年,S县把“加快古道修复”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2019年开始谋划将古道修复工程纳入花园城镇建设中。2020年,又将古道修复工程与文化名山、古镇、古村的建设等一起纳入诗路文化带建设。
S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站张站长带领规划设计团队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梳理、勘测全县的古道资源,发现许多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规划古道修复工作之初,他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同时,将建设具有带动意义的古道系统作为目标。比如,沿着S县上古乡茶岭古道一路攀爬,游客们可抵达的最顶端是“一峰九崖”中最负盛名的奇石山峰——神女峰。其间,通向山顶的最后2公里山路,是在原先两条小路的基础上修整而成的,也是古道修复时特意设计打造的延伸段。在已修复的古道中,类似的延伸段设计可以让上山的游客选择另一条古道下山,体验沿途多个古迹景点,不走回头路。
据初步统计,古道沿线有自然景观资源800多个,民宿、农家乐300余家,人文古迹400多处,涉及民间传说100多个,说起古道,S县汝溪乡石宝村村民老蒋再熟悉不过。小时候上下学,他都得走上半小时古道;外婆家所在的天台村也在古道旁,不远处便是传说中徐霞客游天台山的首餐地、首宿地——筋竹岭,这是汝溪乡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
汝溪乡党委陈书记说:“古时,筋竹岭古道是进入天台山的官道,一大批文人墨客经此前往天台山,留下众多诗词歌赋。现在,游客们通常会在这里读一读碑文,体验往返1小时左右的古道行,再驱车前往汝溪山水穿越拓展基地。”老蒋经营的汝溪山庄就在那附近,生意最好时一天接待过上千人。
地处天台山深处的洞鹿乡花茂村一度处于区域发展的中下游,而在天茂旅游发展公司刘经理看来,也正是因为地处深山,花茂村很好地保留了古民居、古廊桥、古道、古树、古民俗特色,从县城到村里的古道长约8.3公里,石阶两旁1000多株红豆杉、香樟、继木等古树名木应接不暇。其中有一株空心树,树径很大,居中可以摆下一张圆桌,这正是花茂村后发起跑的优势所在。2021年2月,花茂村和隔壁的青茂村分别入股,与S县文旅集团签署整村运营协议,成立了天茂旅游发展公司。
天茂旅游发展公司利用村里的古民居,在古道口开了一家“乌养”村味馆,打造“乌养”系列产品展销厅。游客们走完古道,通常会在这里歇歇脚,也带一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回去。“我们从两个村流转了270亩梯田,种植乌米。”刘经理说,吃乌米饭、舞龙灯、提线木偶等传统习俗都在这里保留传承。以此为灵感,公司开发了乌米茶、乌米酒、乌米粽子等系列产品。去年,乌米系列创造了150多万元的销售额,还为当地村民发放了40余万元的劳务工资。不久前,S县天台山片区的乡村入选省首批100个未来乡村试点。
古道是前人探索出的交通路网,因为时代的变迁,许多古道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随着古道的修复、再现,S县的古道正伸展出新的枝桠。
解析
“新的枝桠”是指修复古道恢复其交通路网作用的同时,也将古道建设融入民生、城镇、文化、经济等建设当中,发挥了古道更多的作用。
具体有:1.推动旅游文化发展。带领专业团队梳理、勘测古道资源;坚持“修旧如旧”的同时兼顾古道系统带动作用,设计延伸路段,让游客体验沿途多个古迹景点,感受古道丰富的文化、旅游、景观资源,修复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景观性。2.推动产业发展。村企合作,成立旅游发展公司,利用古民居,打造特色产品餐饮店和展销厅;流转土地,种植特色农产品;深挖传统习俗,开发系列产品,提升销售额,增加村民工资收入。
总之,古道的修复、再现将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