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构成。 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间接故意则是放任。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故本题答案为B。 C、D项:属于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相关试题
李某是13岁的孤女,流落到M地。人贩子杨某见李某五官端正,就把李某收留,准备养到14岁就卖一笔好价钱。不料养了一年多后,杨某与李某产生了真挚的父女感情,就不准备卖李某了,则杨某的行为属于( )。
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 )。
以下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 )。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
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 )。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救灾款归个人使用的,( )。
依据法律规定,在管制的判决和执行方面,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
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于本国刑法,体现了( )。
犯罪嫌疑人李某在商场中盗窃刘某手机等财物时,被刘某当场抓住,并扭送至公安机关。李某的盗窃行为属于( )。
丁某欲放火,将火点燃后,突然后悔,赶紧呼喊人,众人将火扑灭。丁某的行为属于( )。
甲乙二人发生争执,互相殴打,甲身强力壮,乙抵挡不住,转身逃跑,甲紧追不放并将乙打倒在地,乙迫不得已,掏出匕首将甲刺伤,乙的行为是( )。
以下关于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说法,正确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