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道德认知失衡
B
认知失调
C
态度改变
D
态度定势
正确答案 :B
解析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例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故本题选B。 备注:东北师大教材原话。
相关试题
最早开展学习策略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是由( )创立的。
从教师教学专长的成长和发展来看,富勒和布朗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了教师关注阶段理论。
通常,个体会阻止不愉快的记忆内容进入意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
在个体的身心发展动因上,坚持内发论的学者是( )。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要以( )为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考虑的主要是( )。
5.以下论述中,正确的是()
他人在场旁观或共同活动可能会降低个人的活动效率,这称为( )。
个人放弃看电影,选择参加音乐会。这在情感目标分类中属于( )。
掌握学习的提出者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