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相对于地域和文化因素,家庭经济收入水平高低对父母育儿行为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B
在收入不平等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高低,是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
C
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强调机会公平并淡化成年前的竞争,那么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放松的余地
D
在教育回报率较低的国家,父母往往会更宽容;在教育回报率较高的国家,父母可能更专制
正确答案 :D
解析
D 【解析】加强型推理。论点:如果一个社会中出身阶层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收入水平,那么父母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成为优秀学生的行为就是徒劳的;而如果高学历及名校生能够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成功时,父母就完全有理由鞭策孩子学习。A 项,指出家庭经济收入比地域和文化更能影响父母育儿行为,而论点强调的是出身阶层是否决定收入水平这个条件下,父母的育儿行为,该项为无关项,不能加强,排除;B 项,指出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高低影响父母育儿行为,与论点中的两个条件都没有关系,无关项,不能加强,排除;C 项,讨论的是在机会公平和淡化竞争的条件下,家长和孩子会更放松,与论点无关,不能加强,排除;D 项,出身阶层完全决定收入水平,即教育回报率较低,那么这些国家的父母的督促就是徒劳的,所以父母会宽容,高学历及名校生可以获得更多成功,即教育回报率较高,那么这些国家的父母的鞭策就是有理由的,所以父母会更专制,可以加强,当选。故本题答案为 D 项。
相关试题
25.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面对 ______ 的世界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面对来之不易的美好岁月,要 ______、 心怀感恩;面对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要 ______、勇于担当。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逻辑判断。21.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数量达3亿,其中69.8%是30岁以下人群。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脱发与身体内缺乏维生素B6有关,只要在脱发处涂抹维生素B6就能治愈脱发。调查显示,许多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对此深信不疑,纷纷采用这种方法试图治愈脱发。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流行观点?
52. 小王打算从 6 月某日开始每天进行在线学习。每 3 天学习一次语文,每 4 天学习一次数学,每 5 天学习一次外语,已知小王 8 月 13 日学习语文,8 月 14 日学习数学,8 月 15 日学习外语。问他是从 6 月哪一天开始第一次学习的?( )
93.2019 年,该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低于全省同类人员平均水平的行业有几个?( )
86.2020 年,数字经济规模超过 5000 亿元的省份有多少个?( )
把企业打造成创新人才成长的“快乐大本营”,要潜心营造自由宽松、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美国硅谷,创新失败者被视为“有经验的人”而受到企业______,创新失败的历练增加了人才的市场价值。在中国,一些大企业对同一创新项目往往组建多个研发团队,鼓励团队之间的竞争,被淘汰者_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68.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科学评估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该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内容。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范围的是( )。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先后开展了多次集中性学习教育,这些集中性学习教育促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下列集中性学习教育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7.“数字乡村”战略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数字农业、推进农业数字化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城乡差距,我国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均落后于城市,但是在“十三五”期间,尤其是 2019 年、2020 年,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远高于全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平均增速。这表明,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已得到改善。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
62.反向社会化是一种文化反哺现象,指的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使得前辈掌握新技能、新理念或者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过程。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构成反向社会化的是( )。
47. 甲、乙两辆货车同时从 A 地出发,到 B 地后立即卸载货物并返回 A 地装运货物,如此往返两个来回。已知 A、B两地相距 30 千米,甲、乙两辆货车的速度分别为 100 千米 / 小 时和 80 千米 / 小时。如装运、卸载货物时间忽略不计,问在整个过程中甲、乙两辆货车最远相距多少千米?( )
31. 艺术家和艺术的成长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揉进了时光沉淀和情感累积,艺术品更大的价值来源于其背后沧桑岁月里的人的魅力。从技术角度看,肌理、笔触、效果等画面元素或许能被技术替代,但从画家的生平、阅历、思想情感、艺术追求等角度看,没有任何生活阅历、情绪和自我认知的机器,是否同样可以自由创作艺术品,实际上取决于一个大前提,即:人工智能想要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则必须要取代人类自身,首先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宰。 作者要强调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