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稳定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题干中的教师根据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体现了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这要求教育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相关试题
1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是( )。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
3.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
52.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19.妈妈放假带着小明去看过了比萨斜塔,当老师在课程上提到这座高塔时,小明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塔的样子。这属于( )。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即学校”。( )
17.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指的是( )。
61.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0.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4.简述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习惯。
避免遗忘的措施有哪些?
47.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合理安排教室座位、布置优美的教室环境属于隐性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