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教育资源调配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B
人口快速流动给城市发展造成压力
C
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遇到阻碍
D
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矛盾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事考帮答案】D。细节理解题。文段开篇指出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后指出单靠挖掘潜力的办法不足以解决问题,随后提出对策,即想解决问题“应顺应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随人口流动来配置和供给教育资源”,尾句解释了这样做的好处。由于题干问的是问题,故正确答案应为问题的同义替换,即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背景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但教育资源却供给不足,对应D项。A项,缺少主题词“城市化”,偏离文段中心,排除;B项,“给城市发展造成压力”与文段教育资源供给的话题不一致,偏离文段中心,排除;C项,文段讨论的话题为城市化背景下教育资源的供给问题,“在城市生活中遇到障碍”将话题扩大,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项。
相关试题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共15题,参考时限25分钟)本部分要求你对所给的图表或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并回答每个资料后面的相关问题,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86.2008年1~9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约为( )。
48.社区工作人员小张连续4天为独居老人采买生活必需品。已知前三天共采买65次,其中第二天采买次数比第一天多50%,第三天采买次数比前两天采买次数的和少15次,第四天采买次数比第一天的2倍少5次。问这4天中,小张为独居老人采买次数最多和最少的日子,单日采买次数相差多少次?
90.根据以上资料,无法推出的是( )。
三、逻辑判断。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51.已知:(1)如果甲和乙是肇事者,丙就不是肇事者;(2)如果丁是肇事者,那么乙就是肇事者;(3)甲和丙都是肇事者由此推出( )
14.提出“读其书且知其人”,体现了陈垣先生对史料全面掌握、审慎考辨的态度。他屡次提出,研究史学的人,不论撰述什么问题,在史料上都要尽量“竭泽而渔”。提几个主题词,上网一查,然后逐条录下,这岂不是一网打尽、“竭泽而渔”了吗?不对,陈先生所说的“泽”,乃是治史者所必需的史料或史源,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水泽或海洋呈现在我们面前,初看时简直无从下手。所以,查看目录学著作中的史部目录,或者上网搜索也许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却妨害了治学者走上看似迂曲而实际最有效的正途。 对这段文字关于治史的说法,理解不恰当的是( )。
34.相比于无铅汽油,使用乙醇汽油( )。
75. ①中原大战②皖南事变③平型关大捷④渡江战役⑤湘江战役,以上历史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93.2016年,新疆企业法人单位数占五省企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 )。
28.欲望——特别是形成为某种执念的强烈冲动——会把人们带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与折磨之中,只有人们在彻底抛弃执念之后,才能获得某种“升华”,从而成为“圣人”或“幸福人士”。可是,要求人们抛弃执念欲望的观点只说对了一半——欲望得不到满足内心当然会产生痛苦,执念也确实容易将人引向疯狂。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再能产生欲望、也不再对任何事情产生执念,如此这般的生活还能被称为人生吗?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45.下列选项中,能由左边立方体展开的是( )。
77. 下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称呼,其中对应人的年龄最小的是( )。
二、类比推理。每道题先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46.宇航员:探月